合肥剑桥学校“德育讲堂”
第二十九讲
言为心声,行为德性
主讲人:张素华
同学们:
大家好!
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“言为心声,行为德性”。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言为心声,语为人镜”。
意思是说:语言是心灵的载体,一个人的德行和修养可在举手投足间流露,映照着其心境的善恶。的确,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中,看出其道德品质。语言文明为人高尚者,可能会受到更多人的尊敬;而语言粗鲁为人粗俗者,往往会为人不齿。
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婉言拒绝过一位希望采访他的女记者: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,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?”他以巧妙的比喻,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,不但没有失去风度,反而凸显了自己的内涵和智慧。
这个小故事也就告诉我们说话的重要性,这不仅仅会彰显你的智慧,还会体现你的人品。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看见那些语言粗俗的人,在与人沟通时不仅会给别人带来麻烦,也会给自己制造不必要的困惑,而造成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,就是知识文化的欠缺。内心世界如白纸般空虚的人,心灵会因无知与愚钝而蒙尘,粗鄙不堪,而语言也会因此而空洞,使人变得缺少涵养,甚至造成“恶语伤人六月寒” 的后果。
所以亲爱的同学们,在日常的生活中,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,真正的大格局、好品德,不是刻意用言语表达和表现出来的,而是显露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,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虽不起眼,却能照见一个人的素养和为人处事的智慧。
太宰治在《叶》中曾说:“你这人既然能力不行,就得较个好人缘;你的身体既然弱不禁风,那就得心地善良;你这人既然喜欢说大话,那就得言行一致。”
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言行得体,彰显自己的德行呢?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:
第一,言行有分寸。很多时候上,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,就看他在言语交谈上能否做到:对没把握的事谨慎说,没发生的事不胡说,别人的事多听少说。
第二,守时有信用。总有人以为一节课的偶尔的迟到或早退无伤大雅,殊不知,每一次的不守时和不守信,都在消耗一个人的诚信和品德。我相信每个人都深知,没有人的时间是可以无端被浪费,严于律己,信守承诺的人,往往对待时间也是一丝不苟。
第三,低调不吹嘘。真正有本事的人,往往都是低调内敛,不浮于表面。遇顺境不洋洋得意,遇逆境也不放任自流。遇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平静谦和,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卑不亢。
第四,凡事有始终。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”在生活中,要能做到凡事有交代,件件有着落,事事有回音;量力而行,不轻易承诺,承诺的事儿,再难也要努力做成;
“言为心声 行为心表”,希望同学们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,能够努力用知识充实心灵,做一个内心充盈而又有温度的人!
谢谢大家!
文字 | 张素华
图片 | 欧阳林梅
排版 | 欧阳林梅
审核 | 李惠津
终审 | 潘广林
扫码关注剑桥学校
0551-65318499 65582672
合肥市蜀山区蜀山新产业园蜀苑路1号